9月4日,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,介绍首个全国科普月活动有关情况。上游新闻记者在发布会现场了解到,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大幅提升场外配资网站,2024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5.37%,提前完成2025年阶段发展目标,这是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继2020年跨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人力资源基础之后进一步的显著提升,各地区、各人群科学素质不均衡状况已明显改善。
\n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、副主席冯身洪。 图片来源/ 国新网
\n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、副主席冯身洪介绍,从2003年开始,中国科协会同相关部门连续举办了22个科普日活动,促进了社会科普工作的蓬勃开展。去年12月25日,新修订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》,把“科普日”提升为“科普月”,明确每年9月为全国科普月,这是增进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举措。今年9月就是首个法定全国科普月。中央国家机关参与部门增加了30多个,全社会科普活动大幅提升,参与面大规模拓展,这对于深入推进科教兴国战略、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意义深远,有利于在全社会普及科学知识、倡导科学方法、传播科学思想、弘扬科学精神。
\n冯身洪表示,近5年来,由中国科协、教育部、科技部、中国科学院等35家成员单位组成的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,组织动员社会各方力量,深入推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,取得了显著成效。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大幅提升,2024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5.37%,提前完成2025年阶段发展目标,这是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继2020年跨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人力资源基础之后进一步的显著提升,各地区、各人群科学素质不均衡状况已明显改善。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机制不断健全,各部门、各地区结合新形势新要求,持续完善政策法规、社会动员、保障条件等配套体制机制。科普基础设施布局不断优化,科技馆体系更加完备,科普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,科普工作覆盖了全国城市乡村、千行百业、线上线下。科技供给体系不断完善,更多科技资源实现科普化,基层科普服务更加均衡普惠,越来越多的科普国际合作项目走出国门,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在全社会广泛弘扬,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。
\n我国正处在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、加快建成科技强国的关键时期,科普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。公民科学素质成为影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变量,是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“软实力”。我国人口结构深刻变化,对科学素质建设提出了更多要求,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新兴科学技术发展将重塑科普生态,引发科普范式变革。面对这些重大时代课题,科普工作应承担更重要的职责和使命,要为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创新文化土壤,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支撑,为推动共建文明和谐的社会营造科学文化氛围,为增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。
\n目前,中国科协作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的牵头单位,正在联合纲要办成员单位谋划“十五五”时期工作。在传统科普工作基础上,有三个方面的重点考虑:一是加强前沿性科普和普惠性科普资源供给。二是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科普工作中的深度应用。三是推动形成社会化科普工作新格局。
\n冯身洪表示,今年首次全国科普月将围绕“科技改变生活 创新赢得未来”这一主题,汇聚多方科普资源,组织开展系列活动,为公众提供覆盖广泛、喜闻乐见的科普服务,已在全国范围拉开了帷幕。真诚期待全社会积极参与,共赴科普盛会。
\n上游新闻记者 崔涛场外配资网站
宝利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